我們共同的名字

在華沙慈幼會,以工代賑烏克蘭志工與張資芳(前排左二)等慈濟志工,歡喜共同圓滿發放。(相片提供/波蘭慈濟志工)

寫下難民逃難故事的同時,
我也想起在家鄉南投歷經九二一地震的畫面,
二十幾年過去,徒步走至村落裏的藍衣白褲志工身影,
雖然不知道您們的名字,但我一直記得;

相信烏克蘭難民一定也會在心中烙印下那相同的身影,
愛的記憶,有共同的名字。

寫下難民逃難故事的同時,我也想起在家鄉南投歷經九二一地震的畫面,二十幾年過去,徒步走至村落裏的藍衣白褲志工身影,雖然不知道您們的名字,但我一直記得;

相信烏克蘭難民一定也會在心中烙印下那相同的身影,愛的記憶,有共同的名字。

「小資,有機會去波蘭,您去嗎?」一場世紀人禍、新冠疫情下居家上班的狀態,一通電話,讓兩年多未出國的我踏出國門。

記得二個月前才在外交部跟著一群年輕人為了烏克蘭難民,打包一箱箱的物資,當時心中喃喃問著:「科技發達民生富足的現代,為什麼還會有戰爭?」

那通電話距離啟程只有一週時間,但我把握住首次出國賑災的機會。入境波蘭,離開機場直奔華沙慈幼會,還來不及安置行囊、認識夥伴,隨即跟著土耳其胡光中師兄一起上臺,進行購物卡發放;接著,展開一連串如同電影〈艾蜜莉的異想世界〉般曲折的行程,用英文加肢體語言溝通,除了圖文、錄影,也快速學習賑災的環節。

在波蘭中部大城波茲南,與來自法國的黃行德師兄和曾金華師姊合作,法親間不用暖場自然熟絡;雖然文史記錄是我此行的主要工作,但志工勤務無差別,我們協助在地承擔的志工張淑兒與盧卡斯夫妻成就一場場發放,也一起承擔起烏克蘭志工培訓課程!

慈濟所致贈的購物卡,是烏克蘭家庭一份重要的助力,記得那一句句的謝謝和誠摯的擁抱,一位難民媽媽說:「臺灣在哪裏我們都不知道,您們居然願意來幫助我們,感謝您們!」

是呀!臺灣在世界地圖上毫不起眼,卻擁有著兩千多萬顆熱情的心,從難民潮出現後,熱烈捐贈到外交部的物資、包裝上一句句祝福與鼓勵,還有從北到南的慈濟人,在社區發起義賣為救援難民籌募善款,每一塊錢的捐助,都是臺灣人民無遠弗屆的愛心。

當身在波蘭,聽著眼前「不可思議」的逃難故事,孤兒寡母、老弱身障的種種遭遇,鏡頭後的我強忍著鼻酸與淚水記錄著。夜深人靜,敲打鍵盤寫下報導,腦海中偶爾閃過當年在家鄉南投,歷經九二一地震的畫面:路斷橋毀、樓房倒塌、死傷無數。二十幾年過去,徒步走至村落裏的藍衣白褲志工身影,雖然不知道您們的名字,但我心中一直記得。

回神過來,相信未來烏克蘭及波蘭的鄉親,一定也會在心中烙下相同的身影,沒有名字,也不知道對方是誰,僅留「慈濟」二字回憶。二十九歲那年受證成為慈濟志工,親身付出得以回報所有臺灣人對家鄉的捐助與無私的愛。回首來時,我最大的感恩莫過於此。

然而此行,收穫最大的還是自己,從未想過,有一天會用著僅有的裝備「手機」採訪,守住報真導正的初衷,「克難」地專訪政府官員、記錄眼前的一切,傳到大愛臺成為新聞。慈濟早期的「克難」來不及參與,走進資源有限的海外,真正感受到「靜思家風」所教導我們的人文精神。

能在自己的床上醒來、與家人共度一天,如此簡單的心願,在烏克蘭民眾心中成為奢侈;因為親身參與,我感同身受。倘若再有機會,我還是會不加思索地答應,再度成為國際賑災團隊中的一員,穿上藍天白雲制服,為慈濟寫下另一頁的歷史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