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.5~6《農九月‧初十至十一》
【靜思小語】教育是志業不是職業,要啟發人性之愛,為社會培育希望。
真誠負起教育責任
十月五日,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、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、慈濟科技大學陳清漂教務長等人,報告志業展望與新年度招生策略。上人說,教育是希望工程,是為人間帶來希望的百年樹人大業,對慈濟志業而言,教育志業不只為人間,也是為各志業體培養人才,為志業帶來希望。雖說少子化造成招生壓力,若是慈濟學校的品質維持優質,還是會有對慈濟教育心生嚮往的學子前來就讀。
「慈濟向來就是真誠為人間,就如池上地震後,全臺有營建專業的慈誠、榮董們很踴躍,來到花蓮玉里、臺東災區,勘查房屋受損狀況、協助修繕。大家都很關心社會,所以若有需要就自動自發付出。慈濟教育也是為社會付出的志業,很希望主管同仁們都用做志業的心態真誠投入教育工作,照顧好慈濟教育的品質是最重要的;要用真誠的心,為花東的孩子負起教育責任,而非以應付職業的形式教育,讓東部的孩子覺得到西部才能受到高品質的教育。」
上人希望大家把教育當成志業,不要當成職業;大家是立志而投入教育,若只為了擁有一份職業而任教,對自己生命盤點起來實在說不過去。「我一直對慈濟人說要自我生命盤點,要知道自己的生命價值。我們既在東部設學校,就要好好做教育,不需要競爭,只要維持優良的品質,大家還是會到花蓮來就讀。」
上人說,在座多位主管同仁都是職志合一,也是已皈依的弟子,以師志為己志,與師父志同道合,抱持志業的精神而來投入。「大家既是靜思弟子,也在慈濟宗門承擔教育志業,要共同會合起來,有缺點要趕快改進,優點更要提升。要讓學生知道慈濟在這個地球上做了什麼,啟發人性之愛、之美,也能關心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,且願意付出。假如愛的志願沒有提升起來,只是為了拿文憑而讀大學,當然無法在國際打響慈濟大學的名聲。所以大家要了解慈濟本身的優點在哪裏,讓優點更加突出,如同養護好一棵大樹的樹根,才不會禁不起風吹而倒。」
媒體必須指引正向
十月六日,與人文志業主管談話,上人說,世間萬象繽紛多元,然而三理四相都指出萬事萬物本來為空,但是真空妙有,妙有的是永恆不變的道理,只是道理無形無相,若要向人宣說道理,就需要有名相、文字相;而人文志業還可以運用影像、聲音,讓人耳目接觸外境而體會道理。
「人文志業要淨化人間,可以將道理用影像表達出來,包括戲劇,用說故事的方法講道理,尤其大愛劇場很特殊,劇本都不是杜撰的,是真實人生故事,是用戲劇說法,說真實法。雖然時代轉變快速,許多事不得不因環境而變,我們還是要用心調整,讓人人看了都可以接受,在感動中有歡喜,流淚時還可以微笑,這都很美。人文就要展示出真、善、美的一條大道,引導人向上、向善。」上人指出,人間善惡交雜,凡夫心常在善惡之間拉拔,人文志業要發揮報真導正的良能,提醒大眾分清善與惡,鼓勵人人往善的方向精進,就不會後悔與懊惱,心安理得、理得心安。
上人說,用慈濟人的人生故事製作戲劇,同時也是為慈濟做歷史紀錄,而且是一部部很精采的慈濟歷史劇。人生如戲、戲如人生,要將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所發生過的事用戲劇表達出來;空間從臺灣開始,可以從中了解臺灣歷史,並且兼顧每個年代的世界背景。如果人文團隊用心追溯與呈現,就能有很完整而真善美的歷史紀錄。
上人勉勵大家,慈濟志業四大合一,彼此都要關心,也彼此讚歎,更要相互真誠地感恩,感恩彼此用愛會合,身心合一,共同達成志願,也就是四弘誓願─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佛法道理無量無邊,所以要不斷地虛心求法與學習,在高度上要不斷地自我提升,在廣度上要不斷開拓;一切的用心用力,都不是為名為利,只為度化眾生、淨化人心。